瑜伽源自印度,盘腿静坐的瑜伽士雕像是印度之源头。瑜伽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,有多种文献记载,但《瑜伽经》(Yoga–Sutras)的出现,使得瑜伽的发展之路走上了实践与研习并重的传统。这部经典,是一套系统而全面进行瑜伽实践的文献总结。从此在森林中进行隐世精神修行,在人间铺开来。随着印度佛教在东方世界的传播,瑜伽也跟着传播到了东方世界。最后,在19世纪时,由印度的辩喜尊者,一位印度僧人、瑜伽士,将瑜伽传播到了西方世界。

瑜伽的意义是心灵的完美专注、与神的合一,也就是帮助人们在心灵上对精神的专注并与之合而为一。而辩喜尊者依照《薄伽梵歌》的瑜伽指导,将瑜伽分为四种,即行动瑜伽、奉爱瑜伽、智慧瑜伽和胜王瑜伽。其实这四种瑜伽的本身都包含了很多瑜伽,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,都是对心灵与精神的修习,只不过使用的方式不同而已。

无执的行动,专注而无灵,生命有真行,处处化凡形。

行动瑜伽(Karma-yoga) 是《薄伽梵歌》所传达出的行动,也就是凭借瑜伽的专注来行动,那么低层次的自我,将不复出现。这种行动中是没有私我之念的,必须是专注的行动。这种行动是无私和不执的力量行动,他是灵性的、纯粹的、无我的行动。

行动瑜伽的奥秘之处就是,他能在任何处境中游刃有余地自制自己的内心。他既可以在宁静独处中,发现有力的行动,也可在热烈的行动中,获得寂静与孤独。他在穿越繁华的城市街道时,其心灵的平静如同隐居于洞穴,没有任何尘嚣可以触及,而同时呢,他在任何时候都强烈的地卷入行动。这是行动瑜伽的极致境界。

行动瑜伽的特点是行动专注而强烈,内心无执而安稳。这样专注无我的工作态度,可以把工作做到极佳的境界。行动而无动机,工作而不执著,带来美好的幸福与解脱。它适合勇于履行职责的人去修习。

奉爱与神通,虔诚和神应,沉浸爱之行,自由心灵。

奉爱瑜伽(Bhak-ti Yoga) 是通过奉爱与虔诚与神合而为一。它是通过智慧、无欲、持念、行善、纯洁、喜悦的等品质的综合,来达到圆满的最高的奉爱精神。奉爱的最高境界是一切行为都含着无限的爱意与奉献精神。因此,奉爱瑜伽,最适合情感丰富的人去实践。

智慧通获得,宇宙本我合,自在轻灵歌。

智慧瑜伽(Jnana),是知识获得与宇宙本体的合一,是获得解脱与大自在的途径。它具有高度的理性与智慧,适合理性的人发挥与修习。

胜王瑜伽(Raja-yoga),是一切瑜伽之王。他是身心合一的一种瑜伽修行。它关注生命的本身,通过胜王瑜伽的修习,可以快速提升与增强人的生命能量。

宁定于呼吸,处于和谐习,一动一静皆有妙语。修习处合一,深呼吸,身体舒畅,心灵舒泰。

瑜伽静身端坐意,内心宁定处祥和,身心无意自在,心灵安畅。

注:本文参考《印度近代瑜伽之光》部分内容编写而成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