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怒目相视的神态,唐山话多用“乌眼儿鸡”来形容。例如:“有话好好说,别跟乌眼儿鸡似的,见面儿就掐。”因之,好斗的人常被人称为“乌眼儿鸡”。

“乌眼儿鸡”是何种“鸡”呢?所谓“乌眼儿鸡”,据说也叫做“五眼儿鸡”。元· 张鸣善《水仙子·讥时》曲:“说英雄谁是英雄?五眼鸡岐山鸣凤,两头蛇南阳卧龙。”这里说的“五眼鸡”喻指强悍之人。元·无名氏《神奴儿》第一折:“你那状本儿如瓶注水,俺亲弟兄看成做了五眼鸡。”这里的“五眼鸡”喻指冤家对头。“五”为“乌”的借音字,可知,所谓“五眼鸡”,其实就是“乌眼鸡”。有人认为,“乌眼鸡”即是“乌鸡”。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一回就提到了“黧鸡”,说看园子的人怕别人偷摘果子,“两眼就像黧鸡似的”。“黧鸡”是一种鸟,通体黑色,身短尾长,凶猛善斗。“黧”者,黑也,“乌”者,黑也,可见“黧鸡”即“乌鸡”。乌鸡的鸣叫非常引人入胜,甚强于普通公鸡的叫声,而且乌公鸡好斗性异常强烈,属于“公鸡中的战斗机”。

生活中作为滋补食用的乌鸡,有的并非通体乌黑,只是眼部周围是黑色的。称这种鸡为“乌眼儿鸡”才是名副其实的,但此鸡是否好斗,不得而知。

人们喜欢把那些逞强斗狠的人称为“乌眼儿鸡”,是说这种人往往拿斗鸡眼来怒视对手。《红楼梦》里就多处出现过“乌眼儿鸡”一词,摘举两例:

凤姐儿跳了进来,笑道:“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,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了没有。我说不用瞧,过不了三天,他们自己就好了。老太太骂我,说我懒。我来了,果然应了我的话了。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,三日好了,两日恼了,越大越成了孩子了!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,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!还不跟我走,到老太太跟前,叫老人家也放些心。”(第三十回)

探春冷笑道:“正是呢!有别人撵的,不如我先撵!亲戚们好,也不必要死住着才好。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,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,恨不得你吃了我,我吃了你!”

曹雪芹用“乌眼鸡”,来形容人与人吵架时,两不相让、怒目而视情态,形象逼真。

看人不顺眼,不用好眼珠儿瞅,唐山人常说“看人眼儿发黑”。例如:“他就是看我眼儿发黑,想方设法地要整我!”“眼儿发黑”就是乌鸡眼,长着“乌鸡眼”的,不就成了“乌眼儿鸡”了吗?

“乌眼儿鸡”一词,单用时是名词,比喻强悍好斗之人。如果前面加“像”后面加“似的”,多用于描摹人的情态,这又成了形容词了。

文章来源:公众号“老庄呔儿语聊吧”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